《破晓东方》播出过半热度走高 “守沪”之战惊心动魄高能不断******
重大革命题材剧《破晓东方》聚焦于上海解放第一年,全景呈现出中国共产党从“战上海”到“建上海”的艰辛历程和丰功伟绩,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与广泛热议。
播出至今,《破晓东方》取得了连续8天蝉联收视率第一,单日最高收视率达到1.08%,单集最高收视率达到1.112%,索福瑞全国网平均收视 0.90,微博主话题“破晓东方”阅读量达1.5亿的成绩。
巧设宴展现上海困境 稳大局主持五大区财经会议
在之前的剧情中,欧立夫在潘汉年和李士英的霸气审讯下认罪道歉,让观众大呼“解气”。1月9日晚,李士英的饰演者何明翰空降咪咕星播客,在直播间与观众一同追剧,谈到《破晓东方》中先辈们的“战”,何明翰表示上海之“战”不仅在战事上,更在经济上、新闻上,这是一场信息战、情报战,敌在暗我在明,他也在直播中表达了对角色的感悟与对革命先辈的敬意。
上海经济的筹划与发展在剧情中得到大幅推进。市长听取纪南音意见,举办“自助式”践行宴。市政府领导借助别具深意的菜品,将上海建设面临的困境清晰地呈现在邓政委面前。网友表示:“菜品虽简单,却承载着每个人为上海、为人民的责任心。”
得知上海发展窘境的代表中财委,牵头在上海召开“五大区财经会议”,讨论“全国支援上海、上海支援全国”的重要命题,让观众深感到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。
“全国一盘棋”助力上海“战台风” 陆修远、纪南音引蛇出洞揪卧底
接下来的剧情中更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五大区财经会议召开时,12级台风突袭上海。市长带领市政府成员坐镇一线,财经会议的各区代表也奔赴前线,见证了上海的真实困境,决心给予支援。那么,各区的援助能否帮助上海度过天灾的考验?
此外,陆修远、纪南音决定“引蛇出洞”,揪出潜伏在市政府中、泄露来沪消息给卧底。这个一直暗中协助敌特的卧底到底是谁?Ta能否被成功揪出?我们拭目以待。
目前,重大革命题材剧《破晓东方》正在CCTV-1黄金时间独家电视首播中,东方卫视、浙江卫视每晚19:30播出,腾讯视频、爱奇艺、优酷、咪咕视频、百视通22:00同步播出。
该剧由著名导演高希希携手知名编剧龙平平、秦溱强强联合、匠心打造,张嘉益、刘涛、李泽锋、乔振宇领衔主演,冯绍峰、童蕾、颖儿、左小青特别出演。
短些、软些、宽些******
金仲华
一、最好的宣传是怎样的?
最好的宣传,是使人看不出在宣传;看得出是在宣传的,是最不好的宣传。新闻工作是一种艺术,它通过事实讲话,而不是跟人家针锋相对开辩论会,也不是板起面孔宣传。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读者进行宣传,更要注意。
华侨是倾向祖国的,但受到反动宣传影响,我们的责任是去掉那些影响,使他们逐步了解祖国。我们的工作还有国际宣传的意义。
二、怎样才能做好宣传?
新的形势给我们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,很多新的地区会陆续打开,更多的任务要我们去完成。要根据不同地区,不同环境,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新闻报道的方式。这需要有高度的技巧——要稳,要灵活,要避免主观。因此要研究各个具体问题的宣传方法,要多分析、研究各侨居地的特点、政治气候以及各具体侨报的态度和读者反映。
要记得:稿件登不登是人家决定的,切不要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。
三、要多报道哪些方面?
我们经常报道的事情有两大类:一、我们需要华侨知道,不管他们原来有没有兴趣知道的,如官厅水库、治淮工程等;二、华侨希望了解,我们加以满足,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的,如侨乡情况等。不能认为国内一切大事都是应该大力向华侨报道的,如新近的养猪问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。
就华侨角度来说,对城市的报道要多于农村;对人民生活、工商业、文教事业的报道要多于农业经济;对华南侨乡的报道要多于内地。要多报道华侨熟悉的地方,以及突出的地方。华侨虽很多出自农村,但出洋后很多居住在城市;国内眷属也很多住城市,因此华侨比较熟悉城市情况,比较关心城市新闻。农村人口分散,作为个别的乡村来说,和它有直接关系的人不多,因此除侨乡外单独报道某个村、乡,作用就不大;城市事物集中,和它直接有关系的人多了,熟悉它的人也多,报道了影响的面广。新闻报道要照顾各阶层读者的兴趣。
四、要怎样报道?
报道时要多讲事实,要有故事性,要多一点人物的活动,有时可用第一人称,要能引人入胜。
特别要谈一些中年、老年人所熟悉的风俗、习惯、人情、景物,引起他们的回忆,思乡。通过旧的东西说明新的东西,能使人有亲切之感。
要特别注意报道两种人。一是老人。老人在旧社会是不值钱的,被推开的。要报道那些老翰林、老教育家、老中医、老工程师等。这些人往往和华侨还有联系,报道他们现在在做什么,生活得怎样,会使华侨体会到新社会的好处。我们报道新的人物,也应该报道旧人物的新情况,这才不会割断历史。二是普通人(就是在旧社会抬不起头的人)。写他们现在如何成为车间主任、农业社社长、劳模等。
新社会的风气和面貌也应该报道。
五、风格问题
华侨居住地的政治环境,以及华侨的文化水平、思想水平等具体情况一般都和国内的不一样。因此,针对海外华侨读者的报道一定要有它的特点。但这些特点是否就可以说是“华侨风格”?看来不必要用这个名词。当然,文章体裁方面,内容方面应多样化,花式品种要多一些,因为社会上的人是多样的,兴趣也各不相同。
上海新民报晚刊提出:“短,短些,再短些”,“软,软些,再软些”,“宽,宽些,再宽些”(报道面宽),对我们有参考价值。
国内的新闻、通讯很突出的是一个“长”字:篇幅太长,段落太长,句子太长,甚至“片语”(phrase)也太长。
我们要提倡:
1、短文,短段,短句子。长文章要多一些小标题,这是帮助读者,便利人家看。
2、突出。是主题突出。要使人家看了头一两句就非看下去不可。句子简单明了就自然会突出。外国人批评我们形容词太多,有时过(看)了两三道门(段)还看不出要说什么问题。
3、不要怕重复,报道要有连续性,要追着新闻去报道。
4、文字方面。华侨读文言较多,侨报社论有的用文言写,还要写到能朗读。有些报纸文章短,句子短,用文言又杂用方言,读起来有节奏。这是未可厚非的,它接近劳动人民。当然,文体问题还可以研究。这方面我们虽不能完全满足,但也应该注意。现在我们的新闻往往和语言还有距离。我们至少要做到:容易读,顺口。可以引用一些侨乡的成语、比喻,这能使人更感亲切,更能吸引读者。
(历史资料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