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西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******
日前,广西出台《关于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(简称《意见》)。按照规划,到2025年,广西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,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体系,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以上,年旅游总收入1.1万亿元以上。到2035年,广西旅游业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,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作用更加有力,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。
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表示,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,着眼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全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按照“世界眼光、国际标准、中国风范、广西特色、桂林经典”总体要求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,加快“三地两带一中心”升级版建设,着力打造世界最美山水和最佳健康旅游,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旅游大发展大提升大跨越,以“一业兴”带动“百业旺”,切实把潜在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。
德天跨国瀑布
打造五张世界级旅游名片
“以桂林为起点,深入广西,你会发现‘处处是桂林’,广西的每一寸土地,都看得见山,望得见水。”广西摄影家协会的风光摄影师粟俊说。
《意见》提出,加快“三地两带一中心”升级版建设,打造山水、康养、文化、滨海度假和地质奇观五张世界级旅游名片。
打造“山水”名片,以桂林、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核心,开发复合型山水旅游产品,向世界展示广西山水秀丽雄奇之美。打造“康养”名片,以世界长寿之乡为核心,开发民族特色医疗、森林康养等健康旅游产品。打造“文化”名片,以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安灵渠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胜龙脊梯田为核心,开发民族村寨游览、风情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。打造“滨海度假”名片,以北海银滩、涠洲岛等为核心,开发海滨海岛观光、历史文化体验和跨国邮轮航线等特色旅游产品,弘扬海上丝路文化。打造“地质奇观”名片,以乐业—凤山世界地质公园、乐业大石围天坑群、德天瀑布等为核心,开发观光探秘、科普研学、山地运动等特色旅游产品,向世界展示广西自然杰作、神奇秘境之美。
“五张世界级旅游名片的打造,紧密结合广西自然和文化特色资源优势,相辅相成,互相促进。”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邱玉红说。
重点任务涵盖软硬件和城市乡村
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、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兴安灵渠、世界“最佳旅游乡村”大寨村……近年来,桂林市的“世界级”符号不断增多。
景区、度假区、旅游企业和基础设施,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。《意见》提出,培育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,引育世界级旅游企业,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国际化水平。至2022年底,广西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9家、4A级景区334个;国家级度假区2家、自治区级度假区21家。
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,下一步,广西将推进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、度假区提质升级。引进国际和国内旅游头部企业,推动国有大型旅游企业创新发展,发挥牵引带动作用;实施“领军型、骨干型、新锐型”旅游企业梯度培育计划,培育一批龙头企业、成长型企业;强化“出行即服务”理念,全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;加快特色旅游航道、平陆运河旅游经济带、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建设,开发广西北部湾至东盟国家的海上邮轮跨国旅游航线。
在软件方面,《意见》提出,提供世界一流旅游服务,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,延伸旅游产业链,扩大旅游高水平对外开放,推进旅游数字化建设,营造更加安全舒心旅游环境。实施“游客满意在广西”服务质量提升行动,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,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。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推动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图书馆、剧院等成为旅游目的地。实施“旅游+”和“+旅游”战略,延伸产业链,促进多产业跨界融合、提质升级。
2021年,广西乡村旅游游客近4亿人次,占全区国内旅游人数的48.4%;乡村旅游消费约2584.81亿元,占全区国内旅游总消费的28.5%和全区GDP总量的10.5%。旅游业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保障措施兼顾各个层面
《意见》提出,要加强组织领导,各级党委、政府要将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列入议事日程。
在项目、财政、融资和人才支持方面,《意见》要求区直相关部门加大对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,对广西文化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城市予以倾斜支持。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鼓励创建旅游品牌,鼓励合格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设立各类产业基金、科创基金,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支持旅游企业发展。实施文化名家培养工程,建立文化和旅游人才激励机制,加快培养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军人才、创新型团队。
文旅产业用地改革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的热点。《意见》提出,加大用地用海用林支持力度。全面落实国家促进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项用地用海政策,科学统筹重大旅游项目用地空间,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管理。创新文化和旅游项目用地管制方式,支持文化和旅游项目优先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系列改革政策。
刘宁表示,旅游是典型的品牌经济,要高水平打造文化旅游品牌,打造一流的景区景点,建设一流的交通设施,营造一流的服务环境,开展一流的营销策划。同时,要充分发挥文化旅游的产业带动效应,坚持“大融合”理念,推进文旅产业和一、二、三产业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、更大范围地融合,拓宽全区文旅产业发展新空间。(本报驻广西记者 宾阳 文/图)
广东侨乡信宜大芥菜:寒冬里的“家乡味道”******
中新社茂名1月14日电 题:广东侨乡信宜大芥菜:寒冬里的“家乡味道”
作者 梁盛 陈子楷
在广东侨乡信宜市,大芥菜是名副其实的“网红菜”。“天气越冷越好吃”是大芥菜众所周知的“天性”,而更让众多客居异国他乡的信宜籍乡亲在寒冬里惦记的,是大芥菜的“家乡味道”。
侨港信宜同乡会荣誉会长张权才近日受访时表示,信宜大芥菜又名大青菜,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体型大、产量高、生产周期短,且信宜独特的地理环境,造就了其肉质鲜嫩,味微苦口甘的特点。其中,钱排镇冬季气候高寒,霜冻期长,加上当地种植使用的多是农家肥,因而种出来的大芥菜味道特好。
出生于信宜钱排镇云开村的张权才说,小时候村里的生活缺油少肉,乡亲们平时吃得最多的下饭菜就是清炒大芥菜。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,通常会将大芥菜与腐竹、牛肉、猪杂等食品混炒,“腐竹炒菜梗”便是当地有名的农家菜,口味极佳,甜脆爽口,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。特别是外出的游子回乡省亲时,大芥菜几乎是每餐的首选菜式。
家住钱排镇的菜农程玉兰告诉记者:“自去年12月初以来,大芥菜经历了数次寒潮,这种持续低温天气,使得大芥菜特别‘吃香’。近段时间来,随着乡村旅游人气复苏,大芥菜也就成了游客的‘抢手货’。这半个月,我家卖给游客的大芥菜就超过了500公斤,收入大约5000元人民币。”
据程玉兰介绍,大芥菜盛产于冬季,生长环境气温要求较低,而且气温越低长得越快越旺。一般是10月份种植,一个月后就可以分梗采摘。在严寒霜冻期未到之前,大芥菜的味道一般,经历霜冻后的大芥菜,味道尤佳。除了清炒、拌炒,大芥菜还可以晾晒成干,以备在缺菜的季节食用,也可以用坛子封存,腌制成酸菜,有生津开胃、增强食欲的作用。
信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钱排镇党委书记俞淮竞介绍说,大芥菜的采收期也是当地三华李的赏花期,信宜每年接待的赏花游客数以几十万计,给游客印象最深的,除了李花就是大芥菜,堂食之后游客往往还要捎上几捆带回家。
如今的信宜大芥菜闻名遐迩,还有了“信宜出品”“信字号”品控溯源“身份证”,销售包装也变得“高大上”。据悉,在钱排镇,今年大芥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比上年明显扩增,将为当地千家万户带来一笔可观收入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